大象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它是陸地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大象的體型龐大,最重可達8噸,又因為它是食草動物,所以為了維持巨大的能量消耗,它必須不停地進食。地球上一天24小時,大象進食的時間長達16小時。大象每天需要消耗300斤食物,150升水。
大象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天敵,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即使剛剛出生的小象都堪稱龐然大物。母象的懷孕周期長達22個月,是人類孕期的兩倍還多。小象剛生出來的時候就有差不多100斤重,這意味著自然界中的大多數食肉動物都只能對其望洋興嘆。
另一方面,大象是一種群居動物,家庭觀念很強,它們不僅擁有龐大的身軀,還有著聰明的頭腦。小象從一出生開始,就被父母和哥哥姐姐嚴密地保護起來。象群不管是外出覓食還是喝水、睡覺,它們都會把剛出生的小象圍在中間。
等到小象長大以后,變成了大象,那麼不管是老虎、獅子,還是鱷魚、犀牛等猛獸,它們都不敢對大象存非分之想。
可以說,在大象出現的幾千萬年間,它們在自然界中從來沒有真正的天敵。(它們唯一的天敵是人類。)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象有一個令人類羨慕不已的特質——大象不會得癌癥!
上世紀七十年代,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理查德·皮托指出,盡管從理論上來講動物活得越久,體型越大,細胞分裂次數越多,它就越有可能得癌癥。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癌癥的發生率跟動物的壽命、體型似乎沒有多大關系。
後來,科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類和動物體內,存在一種名為P53的基因,它能夠修復DNA突變,抑制癌癥發生,所以也被稱為抑癌基因。該基因編碼一種分子量為43.7KDa的蛋白質,但因蛋白條帶出現在Marker所示53KDa處,故命名為P53。
在人類體內,P53基因只有一份,一旦它出現問題,人類就很容易患上癌癥。而在大象體內,P53基因卻有20份,即便其中幾個出現了問題,其他拷貝也能夠正常工作。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大象患上癌癥的機率非常非常低。從實際情況來看,還從來沒有大象得過癌癥。
由于沒有天敵,也不會得癌癥,所以大象的平均壽命很長,幾乎和現代人類差不多。在野生環境中,大象平均能活到60到80歲。而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大象的壽命能達到100歲。
奇怪的是,大象的壽命這麼長,卻從來沒有一頭大象能活到自然老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大象的致命缺陷在于它的牙齒。我們這里所說的「牙齒」,并不是指大象長長的象牙,而是指它嘴里的臼齒。
跟人類一樣,大象在一生當中也會經歷乳牙脫落再長出新牙的過程。大象在剛出生時就攜帶四顆臼齒乳牙,等到它兩歲左右的時候,這四顆臼齒乳牙就會脫落,然后再長出新的臼齒。
與人類不同的是,大象新長出的臼齒過幾年還會脫落,然后再長出新的臼齒。在大象的一生中,一共要長出六套臼齒。大象的第六套臼齒會在它30歲左右時長出來,這套臼齒會陪伴它走完生命的下半場。
大象的前五套臼齒的末端表面都比較圓滑,也比較平整,但是第六套臼齒的末端卻很尖銳。在長出第六套臼齒以后,大象如果長期咀嚼堅硬的食物,比如樹皮、堅果和荊棘等,它的臼齒就會磨損得很快。
等到第六套臼齒磨損殆盡的時候,大象再也不能咀嚼食物,這時它就會被活活餓死。所以,在自然界中,大象的身體還遠未到油盡燈枯的地步,卻經常會因為臼齒磨光而被餓死。
大象對于即將到來的死亡有著很強的預知能力。當它預感到自己命不久矣時,就會悄悄地離開象群,獨自前往一個孤獨的地方等待喪鐘的敲起。這個「孤獨的地方」,通常被人們稱為「大象墓地」。
大象死亡以后,很快就會被豺、狼、虎、豹、兀鷹、鬣狗等食肉動物分食,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這大概就是自然界的輪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