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濤哥瞎白話」時間,今天給大家嘮嘮加拿大最近遇到的糟心事。
許多人都應該養過金魚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金魚屬于「寵物」,理應是較小玲瓏,迷你可愛的。自從1700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將野生鯽魚挑選培育并成功馴化成金魚后,這種五彩斑斕的觀賞魚就很是受到人類的喜愛。
可愛的小金魚
但如果一件事物本身的規模和形態發生了變化,超出了人們的固有認知,則會帶來相當的違和感。比如小小的金魚,突然放大了好幾十倍,變成了足球大小的巨型異類,像是這樣——
是不是瞬間就感覺沒有那麼可愛了?這并不是魚模或玩具,這是真真切切的金魚,它們出現的地點,位于前些年的加拿大安大略省。
為何我們中國的金魚到了加拿大就變成這等模樣了?是基因突變嗎?
附近的居民對這種金魚的出現充滿了恐懼和疑惑,他們擔心是自家周圍的水質和土壤含有放射性物質,導致金魚變異。
體型駭人的巨型金魚
科學家隨后將金魚帶回實驗室,提取了DNA樣本進行分析,卻并沒有在這種金魚的核質切片上發現有任何AR片段的異常,而居民住所周邊的水質和土壤里,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核輻射超標。
所以,這就是一條普通的金魚,和我們在魚缸里養的并無二致,唯一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們實在是太大了。
不甘心糊里糊涂的加拿大科學家在這些金魚身上裝上了微型追蹤和遙測裝置,想通過它們的活動軌跡揭開巨型金魚的秘密。
2020年4月開始,科學家在回收來的數據里發現一條有價值的信息,那就是金魚們會間歇性地往某處聚集,在確認那里并非食物密集處后,科學家斷定,這個地方短時間里涌入了大量的同類,因為交配需求,原本的巨型金魚會紛紛前去尋找自己中意的愛侶。
而這片金魚群體交配處,正好是另外一條河流的交匯處。
科學家順著這條河流繼續尋找線索,果然在河里同樣發現了不少體型超乎尋常的巨型金魚。
于是科學家繼續循河而上,終于在2021年的10月份,在安大略省西南部找到了一處巨大的雨水池,初步估計,在這里至少有超過2萬條金魚,最大的在19斤以上!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金魚體型變大呢?
答案就在這處不起眼的雨水池中——這里并不是魚兒的「天堂」,恰恰相反,是環境太過惡劣,尤其是含氧量極低。
加拿大緯度較高,許多地區常年溫度偏低,因此內陸河流里的魚類耐熱性并不高,即便夏季溫度上升,本土魚類也可以潛入水下更深處來避免「高溫」的炙烤。
但這處雨水池實在太淺了,平均深度不足50厘米,夏季水溫可以達到28°+,并且水中的含氧量低于3.4毫克/公升,因此對大多數加拿大本土魚類來說,這里屬于嚴酷的極端環境,根本無法生存。
但金魚卻可以,只要水溫不超過30℃,即使是低氧環境里,金魚依然可以照常繁衍。
另外,和許多人認為的不同,金魚本身是一種極為長壽的動物,家養的金魚受制于魚缸大小和食物成分,很容易死,但野外的金魚理論壽命可以達到40多歲,體型在35公分以上!
金魚的體型上限很高
好巧不巧,這處雨水池的不遠處,正好通著該城鎮的下水道,富集的營養物質經由土壤和河床的滲透,源源不斷地滋養著巨型金魚的家園,使它們放肆地突破體型極限。
而已然長成巨無霸的先行者,還會用性腺釋放出一種發育激素,「帶動」那些小金魚一同變大,先大帶動后大了屬于是。
因此,一沒有天敵追殺, 二沒有異族搶食,三不懼低氧高溫,四正巧營養富集,五先大帶動后大,五大因素合力之下,終于將這處不起眼的雨水池,變成了巨型金魚孵化之地。
加拿大科學家認為,這并非好事,任何外來物種在野外的肆虐,最后都將演變成生態災難。即使是看似人畜無害的寵物魚,也不能例外。
另外,政府也在已經出現巨型金魚的相關水域,引入了一些兇猛的肉食魚類,比方giant bass、巨鱸,大型鮭魚等,這些魚一般「飯量較大」,很少的數量就能壓制住體型尚未成年的小型金魚,以魚制魚的生物療法往往是副作用最小,效果最顯著的。
大型鮭魚
好了,我是愛釣能聊的濤哥,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