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燕子,很多人可能會情不自禁地唱出那首童年的樂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輕快的旋律與稚嫩的歌詞足以體現我們國人對于燕子的喜愛,這種喜愛由來已久,同樣也出現在許多先賢的詩句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在很多地區更是有著燕落不可趕的說法,由此可見,燕子在我們心中向來是幸福與吉祥的象征。
然而除卻這些浪漫虛無的意象或是人們賦予燕子的美好意愿,其實我們對燕子并不了解。
我們知道燕子在嚴冬離去在春天又回來,卻不知道它們在晝間遷徙且為低空飛行。我們見過細雨時銜著雨絲的黑白飛燕,卻不知道原來燕子的背羽其實是散發著金屬光澤的藍黑色或是綠黑色。我們羨慕過燕子的雙棲雙宿,然而事實上雄鳥經常混交,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更是常態。既然我們這麼喜歡燕子,那為什麼掉窩的燕子不能撿這種說法?
要想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麼燕子會從窩中掉出來。
和自然界的各種動物一樣, 幼鳥意味著身體虛弱,雖然燕子是蟲類的天敵,但是也經常會遭受鳥螨蟲、吸血蠅蛆等寄生蟲的攻擊。再加上幼鳥的抵抗力較差,一經疾病感染就難逃死神之手。這種時候為了顧全大局,為了巢中其它幼鳥的健康成長,雌鳥只能狠心將病鳥踢出巢穴。
再者是因為食物不足,雖說在我們眼中蟲子似乎無處不在,天上飛的、地上爬的,讓人不堪其擾,但是對于燕子來說依舊會有「饑荒」出現,畢竟一窩燕子大約要吃25萬條蟲子。 在這種情況下,燕子會選擇把食物優先喂給強壯的后代,孱弱的幼燕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后被踢出巢穴。
不管是生病也好還是太過虛弱也好,被踢出窩不是因為雌燕冷漠,而是因為大自然「適者生存」的法則。
拋卻以上兩種特殊情況外,燕子掉窩實屬意外,掉窩的幼鳥純純是大冤種。 有的是被兄弟姐妹們給擠掉的,有的是排便時不小心把自己給排下去的,還有就是天氣原因,像是暴雨或是冰雹都有可能會導致燕窩受到損害。所以說不僅人算不如天算,鳥算其實也不如天算。
明白了為什麼小燕子會掉出窩,那我們人類到底為什麼不能施以援手把掉出窩的小燕子再放回窩里呢?這種行為看似冷漠,其實不僅僅是為了人類好,也是為了窩中的其它小燕子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方面,如果掉出窩的幼燕是因為生病,感染了寄生蟲而被母燕踢出窩的,那麼這時候我們將它拾起就有可能會導致人體也被感染。最后小燕子沒幫成,自己反倒還得了一身病,實在是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不管我們人類覺得和燕子是多麼多麼親近,是好朋友,但是對于生活在大自然的燕子來說,人類只是為其提供了一個筑巢的避風港,依然需要對外界保持警惕。這也就意味著, 當我們將幼鳥重新放回巢穴以后,沾染了屬于人類的陌生氣息會讓其它幼燕感到不安,因此就會不停排斥它,并用身體將其擠出巢穴。
因而即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將掉出窩的燕子放回巢穴,最后其也難逃命運,甚至最終會被摔死。并且有時候不僅是幼燕,負責撫養這些小燕子的雌燕和雄燕也會因為人類身上的氣息而感到安全受到威脅,從而選擇放棄繼續喂養這些小燕子,最終另擇地方筑巢。所以說,把掉窩的燕子放回巢反而是好心辦了壞事。
那真的就沒有辦法幫幫這些掉窩的小燕子嗎,我們人類又該怎樣正確的去施予援助?總結下來,一共有兩種辦法。
一種是使用工具或者手套將燕子放回窩中,避免讓燕子沾染到自己的氣息,這樣大大地提高了掉窩燕子的成活率。 再者就是直接進行人工飼養,兩小時就喂一次昆蟲或是泡軟的小米、碎雞蛋等等,20天以后這些本該死去的小燕子就可以張開翅膀第一次俯視這個世界。再過一周它們就可以自己捕捉昆蟲,從人類世界正式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總之,正是因為燕子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所以我們才更要尊重它們的生活習慣,不要輕易去打擾它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