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海中大貓熊,又稱活體魚雷!吃一條就能讓你「傾家蕩產」的藍鰭金槍魚,到底有多可怕?

海中大貓熊,又稱活體魚雷!吃一條就能讓你「傾家蕩產」的藍鰭金槍魚,到底有多可怕?
2022/08/25
2022/08/25

日料里最為誘人的就是金槍魚系列的料理,不論是壽司、刺身、燒烤或者煮到湯里,都是很美味的。

金槍魚有很多種,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藍鰭金槍魚(學名:Thunnus thynnus),它屬于硬骨魚綱、鱸形目、鯖科、金槍魚屬,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在東海也有分布。

和其它小型魚類不同,金槍魚屬于溫血魚,和人類一樣屬于恒溫動物。它們的體溫大約35攝氏度和人類基本一致,旺盛的血紅蛋白可以帶給它們足夠的氧氣,支持它們高速長距離游動。

它們的持續速度可以達到60-80公里每小時,極速甚至可以達到160公里每小時,比魚雷的速度還快。

正是因為總是處于高速游動的狀態,它們的鰓已經退化了,并不能自主張開,一旦停下來它們就會窒息。張雨生那首《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唱的實際上就是金槍魚。

它們的活動范圍非常大,以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為例,它們在大西洋的旅程從最南端的非洲一直可以到達最北端的加拿大。

指引著它們長途跋涉的一是食物的誘惑,一是繁衍后代的動力。成年金槍魚一天需要吃掉相當于自己體重20%的食物,所以它們不是在吃飯,就是在去吃飯的路上。

金槍魚的壽命可以達到40年以上,最大可以長到800多公斤重,是不折不扣的大吃貨。它們4-5歲左右性成熟,每條雌魚每年可以產卵1000萬粒以上。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產卵地是在地中海和墨西哥灣,太平洋金槍魚的產卵地則在菲律賓一帶。

剛孵化的小金槍魚,身體是透明的,要至少長到一年以后,幼魚才有一定的自保能力,從食物變成捕食者。

在現代之前,金槍魚一直不是一種受漁民歡迎的魚種。一是因為它們個頭太大,難以捕捉,二是因為它們的血紅蛋白含量太高,很容易變質。

尤其是金槍魚作為高組胺魚類,自身含有豐富的組氨酸,如果魚體不新鮮,甚至腐敗,在富含脫羧酶的細菌作用下,魚肉中會產生大量的組織胺(和肥大細胞分泌的那種一樣)。吃了以后會導致嚴重的過敏甚至腹瀉嘔吐,甚至會危及生命。

另外由于金槍魚屬于食物鏈頂端的魚種,所以重金屬尤其是汞等污染物會在它們身體中富集。

所以從前漁民偶爾捕到金槍魚也是放生或者作為飼料利用。

但是冰箱的發明打破了這個默契,制冰的普及使得魚類保鮮成為了可能,加上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對于紅肉類的喜愛,同時擁有魚肉鮮美和牛肉口感的金槍魚就在奔向瀕危的路上越走越遠。

最為肥美的大脂成了老饕的心頭好,金槍魚的價格和消費量也在水漲船高。

全世界每年都有上百萬噸金槍魚被捕獲并送上餐桌,而最瀕危的藍鰭金槍魚的捕獲量已經不足兩千噸了。

目前金槍魚養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捕撈幼魚育肥,這種模式主要是澳大利亞在做,但是這對于野生種群的保護沒有什麼意義。一種是從魚卵開始養殖,這種方式是日本首創的,目前我們也在嘗試。

小結:金槍魚確實好吃,但是我們也不能把它們吃絕種了。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