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亞新幾內亞意外發現罕有陸上行走的肩章鯊
美國一名生物學家Forrest Galante近日在所羅門群島及巴布亞新幾內亞拍攝生態節目,這次的拍攝目的主要是要調查一個在當地漁民中口口相傳的鯊魚新物種。不過在新物種還完全沒有頭緒的時候,他們卻拍到了一個現有的鯊魚物種的珍貴畫面。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他們拍到豹紋肩章鯊直接用魚鰭從水中走到沙地上的場景,這只僅有1米長小鯊魚看起來像是一只剛學會走路的小海獅,緩慢笨拙地挪動著自己的身軀。
肩章鯊并不是什麼瀕危物種,它能用魚鰭實現行走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了。但直接拍攝到肩章鯊主動走出水面確實還是第一次。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種神奇的鯊魚。
肩章鯊
肩章鯊的身體小而細長,鼻子很短且圓鈍,有一個口鼻溝連接嘴和鼻孔和小鼻須;兩個無刺的背鰭大小相似,位于身體后方;臀鰭位于尾鰭的正前方;胸鰭和腹鰭寬圓形,呈槳狀。
它們大部分是奶油色或褐色的,身上還有許多間距不統一的小黑點。有兩個大的黑點被位于胸鰭上方的白色邊緣包圍,看起來像軍裝上的裝飾肩章,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有趣的是,幼年的肩章鯊并沒有斑點,身上有幾條深棕色的鞍帶,成年的時候才會慢慢散開變成斑點。
肩章鯊比較就這麼點大,飲食自然也只能往甲殼類動物、小魚和多毛類蠕蟲等生物里面挑,而這些食物的習性,讓肩章鯊傾向于選擇在退潮時覓食,通常在黃昏和黎明最為活躍。它們潛伏在礁灘和潮汐池中覓食,使用鯊魚祖傳的電接收和嗅覺來定位獵物。當它們發現獵物的時候,會直接用鼻子頂開沙子,讓獵物猝不及防。
肩章鯊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的。雌性在有頂的珊瑚下生出成對的橢圓形卵殼,每年可以生產多達20個。這些卵殼大小還不足成年人類的手掌大,在大約120天后孵化。
肩章鯊非常溫順,人類很輕易就能接近它們,也沒有受傷的風險。因為其笨拙移動方式以及對淺水棲息地的偏好,在它們的分布的西太平洋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海灘等區域,經常可以看到它們被人類抓到拍照。
真的是相當與眾不同的鯊魚物種,但它最令人神奇的地方還在后頭。
大膽邁步走
肩章鯊擁有其他鯊魚中沒有的肌肉和骨骼,再配合圓形的胸鰭,讓它們可以抬起自己的身體并將這些鰭移動轉動大約90度,實現將鰭用作「腳」的壯舉,并進行步行式運動。這可以讓它們更貼合底棲的定位,直接在海底行走尋找合適的獵物。
進化出這樣的結構,顯然是想在「卷」得不行的鯊魚家族里謀取一個特殊的生態位,實現種群的延續。其他的鯊魚都無法在淺水海域能這麼「大展拳腳」。
為了更貼合生態位,肩章鯊甚至可以在沒有任何氧氣的情況下存活長達一個小時。屬實是鯊魚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