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養過貓的「鏟屎官」都知道,貓一旦后頸部位被捏住之后,就會蜷縮著身體,變得一動不動,十分乖巧,任人擺布。
很多寵物店就是利用貓的這一特性,用一個夾子夾住貓的后頸皮肉,使之變得安靜,然后再進行除蟲、打針等其他操作。
其實貓的這種特性,來源于母貓搬運它們的方式。貓有更換巢穴的習慣,當母貓產子之后,一旦巢穴暴露,或者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它們會往另外一個巢穴「搬家」,而母貓搬運幼崽的方式就是用嘴叼住幼崽的后頸。
我們都知道,老虎也是一種貓科動物,而且母虎在搬運幼崽的時候,也是采取叼住后頸的方式,那麼后頸肉也會是老虎的弱點嗎?只要被掐住之后,是否也會變得像貓一樣乖,任人擺布呢?
比如「武松打虎」這一事件里面有一段描述,大致意思就是武松將斷棍扔掉之后,就一手抓住了老虎的頂花皮,然后將其按在地上打。
這一行為不禁令人猜想,難道武松誤打誤撞抓住了老虎的后頸,老虎這才變乖任由武松打麼?
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捏住貓咪后頸,它就會蜷縮著身體變得十分安靜,這種現象在學術里面有一個專門的詞匯來形容,叫「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這是一種后天形成的條件反射,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里面,由于遭遇了某些緣故,進而形成了這一條件反射。
理論上「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會出現在所有采用「叼后頸」這一方式搬運幼崽的動物身上,當然其中就包括了老虎。
此外還有蜜獾、豹子、獅子等,而豬、猴子等不采取此類方式搬運幼崽的動物,無論你怎麼掐它們的后頸,也不會出現這類現象。
與「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十分相似的還有一種現象,那就是動物的假死。
比如在某些動物催眠表演中,表演者擺弄了一番之后,這些動物就像死去了一樣,變得十分僵硬地躺在了地上。 這種現象叫「強直性靜止」。
與「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不同的是,強直性靜止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界的動物們企圖用這種假死來騙過天敵。喚醒它們的方式也很簡單,只需要制造一些動靜即可。
本體的感受
回歸到話題,老虎確實是利用「叼后頸」方式搬運幼崽的,那麼是不是就代表如果掐住了老虎的后頸,它一樣會蜷縮身體,變得安靜呢?其實也不一定,因為「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受本體的感受影響很大。
日本一些神經學家在2013年的時候,做了相關的實驗。實驗者找來了一些老鼠,然后將部分鼠的后頸處麻醉了,再將其捏住提起來。
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這些老鼠被捏住后頸之后的效果大大減弱。
更早之前,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巴芬頓教授在2008年的時候也做過相關的實驗,他找來了31只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貓,然后用夾子夾住它們的后頸,記錄實驗現象。
巴芬頓教授發現有大約67%的貓都出現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而且年齡越小的貓表現得越明顯。
實驗證明,動物會不會出現這一現象,跟本體的感受、年齡等因素均有關系。 感受越強、年齡越小,出現這種現象的機率越大。
小老虎被母虎叼住后頸提起來的時候,的確會蜷縮著身體,變得十分安靜。但 「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減弱,甚至是消失,因此誰也不敢保證,老虎在成年之后,是否還保留著這種條件反射。
母虎會叼住小老虎的時光,也就在它們兩三月大的那段時間而已,非常短暫,因此它們成年后淡化了這種感受,甚至是完全遺忘了,也不無可能。